2009台北獎 王建浩
宜家總部(是什麼使今日的家庭變得如此的不同、如此有魅力?)

走近作品,白色大盒子的外牆貼滿了一張一張八開大小的問卷,不仔細看還以為是小學生的圖畫紙,紙上密密麻麻的原來不是塗鴉,是每一個來到美術館的人回答的問卷,除了基本的性別年齡資料,藝術家詢問了每一個觀眾很多喜好的問題,喜歡從事的活動、喜歡吃的東西、平常關心哪一類訊息、喜歡什麼顏色、如何形容一個顏色、喜歡什麼材質以及怎麼形容它、消費習慣、喜歡的品牌、認為房子裡不可缺少的東西、喜歡的佈置風格、如果成為有錢人會蓋什麼樣的房子等十多項問題,認真回答起來,一張白紙也難不被填得滿滿的了。好奇地讀了幾份問卷,一個居住的房子,一個家,是每個人記憶裡最直接也親密的空間,不只對應到身體使用的功能感,讓房屋產生了具體並且有質量的形狀,也是收納各式各樣情緒和種種生活經驗的事件的空間,每個人對於無可取代的避風港的想像,這個對於住家的想像,其實也可以讓我們看到填答者的性格特質,問卷並沒有開門見山的詢問觀眾想要什麼樣的房子,而是先觀察了觀眾的生活習慣,藉由喜好、習慣和興趣來推敲個人生活中會著重的部分,先對視覺上會有重要影響的事物做了第一層聚焦,之後再詢問消費的習慣,依據觀眾所提供的品牌和消費習性來媒合品牌風格,讓觀眾喜好的風格能夠藉由消費品各自的品牌定位做一種代言,最後才進入問題核心「想要什麼樣的房子?」,在這一連串的答題過程中已經對觀眾也做了一些引導,讓房子從記憶空間變成能夠藉由物件,甚至就是消費品所能再現的空間,也讓原先抽象的居住空間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慢慢變得具體,能夠讓藝術家理解並想像的狀態。
走進這個巨大的白色盒子第一眼看見的是問卷被一張張貼在內牆上,問卷的內容則被實踐在下方的小盒子裡,六個長寬高不過半公尺的立方整齊地嵌入牆面,裡面重塑了問卷裡所有的形容,忠實地符合了問卷主的喜好、習慣、對品牌的要求和對房屋的想像,小小的白色立方填滿了物品,但這並不只是袖珍博物館裡展出的小小模型屋,而是用平面廣告裡的商品堆疊出的紙房屋,原先是印在雜誌廣告中也好型錄中也好的商品,跨越品牌與商場被擺置在想像的房間裡,一個個風格迴異的房間正是每一個個體對於自己希冀的住家的想像,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每一個人不同的風格,但又似乎只能看到許多生產模式類似的消費品不同的排列組合,應該要能展現出不同想像的再現,似乎又能找到一些相似點,在問卷的文字閱讀裡產生的想像經過藝術家的翻譯與重現,出現的除了填答者個人的特質之外,其實也包含消費習慣下的均質,這份問卷在無預期之中呈現了一個統計上的鐘型分佈(常態分佈),一個命題在進行樣本數極大的調查或是普查時,常會產生一個大部分答案產生交集的範圍,這個範圍以中心的平均數為最高點往兩邊下降而呈現鐘型,對於家的想像可以有很多種,但是形式上不會脫離一些必要的家具擺設,由電視或茶几所指出的中心,沙發或座椅成為第一層的圓型,櫥櫃或音響成為第二層的圓,對於窗戶和壁紙(牆面)的要求又形成第三層的圓,如此大部分人所能想像出的居住環境正落在鐘型分佈的中心區域,偶而我們也會看見一些落於分佈中心區域外的Outlier,如除了一張床什麼都沒有的房間,類似這種在統計中時常不得不被剔除以避免誤差的部分,在作品中被保留下來,這個被藝術家呈現出來的部分,反而成為作品對於大眾消費社會裡常用來統計消費者行為的方法的一種反轉,因為保留了這些Outliers對於家的想像,讓作品能夠在利用消費行為做為呈現的參考時,還是能保有想要呈現每一個個體差異的意圖。
走出展場之前忍不住對藝術家的意圖做了揣測,如果你開口說了你想要什麼樣的房屋,我就作出來給你,但是這個屋子即便你把自己縮小好幾倍還是不能住,如果我回報了你填問卷的努力,那就是把你的想像做成了模型,彷彿對當代社會所謂的合理分工做了一種諷刺,好的分工讓工人做彼此擅長的事以達到最高的生產效率,在這個作品中成為作品共同創作者的觀眾有所生產(填答問卷),成為作品操作者的藝術家也有所生產(製作模型),但是在這層分工中,我們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都是讓一個想像能夠更加具體,但是轉化的過程產生的能量並不足以實踐真正的房屋,強化的似乎只有慾望;如果藝術家企圖討論的是虛擬與真實之間的關係,我們不妨來為此做一個回應,問卷裡的答案是一種真實,對於希望的想像、對居住空間的慾望是真實的,這種真實不具型體,但是具有催化我們工作和生產的力量,這種力量鼓舞我們努力生產去追求更多的物品,企圖用物品的堆積來達到滿足感和成就感,因為填答者想要的可能不只是一個居住的空間,還有在居住想像下隱含的消費能力的呈現。另一方面依照問卷所製作出的模型,具有現實的形體,也是一種空間的再現,但是卻不具有達成慾望的力量,想像變得清晰可見也具有觸感,但是慾望並沒有因為達成而得到快感,反而因為想像的模型化而變得更強烈,藉由模型化的過程讓原先無形的力量變成有形,而身處於消費社會中沒有意識的一份子在慾望變得清晰之後得到一層解放,在「對物的追求」變成有形的過程中讓我們重新去思考對於家屋的需求來自什麼?究竟是物件的堆積或者還有別的部分?藉由將想像模型化讓觀看這些模型的過程成為對居住空間的重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