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A review on Takamine Tadasu's Melody Cup - 2011

The consistency in incoherent works – Tadasu Takamine’s Melody Cup

Show Flyer

Artist HP

In watching the performance of “Melody Cup”, I can’t help but thinking of the previous interview in which the artist/producer mentioned “People always asked me what is coherent in my variable works, after pondering for a while, I can only bounce back the question to them…Is it necessary?” The lack of specific style in the works certainly brought him a wider possibility in presenting his concerns and interests to the reality world. And the characteristic can also be seen obviously in the Melody Cup performance, in which he splits the show into many parts, each scene contains the factors he wants to talk about, the questions range from social-problems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ideas come one after one, but they are not exactly coherent to each other.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scenes are arbitrary; the performing style also varies, performers might act, sing, dance or simply read out load the meaningless sentences. The procedure of coding and decoding between producer and the audiences becomes the most interesting part in enjoying the whole show.

There are a few ways to approach the coding system in the performance. First, the operating of the language of contemporary art, in the show artist/producer intends to break the boundary of language by pointing out the collaboration of performe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Japan and Thai). Meanwhile, instead of hiding the fact of language barrier, he shows the similar methods of internalization the alien terms. The subtle differences in the same thing from two languages actually help to measure 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different cultures. It sounds similar, yet still different. And that is certainly the attitude the artist/producer holds towards the evading of major culture to the minor ones. It might be undeniable that culture invasion does happen when facing overwhelming mighty ones, but the influence differs as it is taken in different ways. The juxtaposition of the loan words here provides a potential solution to the endless debate of culture integration: The true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ces never comes from the emphasizing of the known gap, but from the patient observations to the misguided same parts. The same topic keeps appearing in the show, though the scenes move on to another, we still sense the consistent concept in dealing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s, positive but not aggressive, firm but not intensive.

Another thinking line twisted in the rapid changing scenes is the concern to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here does not only refer to the interactions among people, but also the hierarchy in the society, the unwritten laws in urban living-style and the fetishism to spectacles. In this aspect, artist/producer arranges a series of actions in which we see how order has been generated from chaos. The defining of leader, follower and outlier reflects to the rigid institutions in society and our unavoidable becoming of agent. However, he doesn’t stop the using of imagination here. The stage has been extended to the entire theatre, in one scene every audience is included into the performance and is encouraged to raise questions to the performer. While the audiences are amused by the awkward behaviors acted by the performer, the illusions that mass media created also present itself to the audience. The ridiculous reaction of the performer can not be treated as simple entertainment, but the leak of light sheds on the reality. We thus realize how we are trapped by the mass media which provides no fact but only spectacles. And if we have to be honest to ourselves, the hilarious performer on the stage is no less fictional than the reality surrounded us off the stage.

The third very important building brick which constructs the show is the endless questioning of “Death and Life”. People might think the human existence has long been one of the themes in Takamine’s works, in Melody Cup, the topic has spread to the beings in the univer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beings and the nature, the mysterious ceremonies in some religions, fantasy and dreams, he is using quite big amount of metaphors trying to get closer to the eternal puzzle of life. When white-dressed people keep retiring each other, we see the flow of time without a pause. When the unknown terms hit our sensation by screaming, we sense the fear to unpredictable future. With no difficulty to imagine what these metaphors could have conveyed, the heaviness of topic fall directly onto our shoulders. In confronting the question with no answer, we all fail to escape. Nevertheless, the intension to show this fact does not base on a passive understanding, but a sincere invitation to the limited yet splendid journey of life. It’s hard to say whether the artists/producer has managed to show his idea completely, but the existence of this section could be a meaningful link to different atmospheres among scenes.

Weaving in different factors to make a dazzling garland, Melody Cup has got a good practice of tempo, trying to balance the multicolored subjects. In combining irrelevant topics, Takamine has been consistent in showing his position as a patient observer to the reality. His practice is beyond forms of visual art, yet still honest to his faith, and that penetrates his variable artworks. There are still many ways to approach the performance of Melody Cup, and without a doubt every one sees different reflections through the mirror of show. Instead of questioning the artist/producer, perhaps a deep retrospective to ourselves is rather recommended. The work provides an entrance (or, exit) to reach the questions lying deeply in our mind.

A curatorial practice: The Little Voices- 2010




那些因為你講話太大聲而我沒聽清楚的事

展覽日期:2010/11/8—2010/12/12 12:00-22:00
展覽地點:淡水鎮民權路145 巷1 號2樓(綠黨候選人王鐘銘競選總部樓上)
策展團隊:干擾學院--葉佳蓉
參展藝術家:鄭安齊、林欣琦、林書楷、顏妤庭。
藝術家會面:2010/11/20 14:00-16:00
2010/12/11 14:00-16:00


在 電影《楚門的世界》裡,當楚門開始發現世界不對勁想要離開時,旅行社外面竟然貼著飛機被雷劈到的海報而且標語還寫著「別以為這不會發生在你身上!」,這是 來自這場拍不完的戲的威脅,是來自導演和編劇的威脅,更是來自所有支持這部戲的觀眾的威脅,因為即便包含楚門所有的人(演員、編劇、觀眾、甚至看電影的 你)都清楚這一切的虛幻,他卻需要無比的勇氣才能突破對於未知的恐懼選擇離開,我們則是濫情地在自己設下的情境之中將自己無法面對的恐懼投射在楚門身上。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許多明明知道卻不願意去面對的事,用繁榮發展的承諾來包裝所進行的過度開發、某些用悠閒慢活來粉飾的高耗能階級品味、用宣言和標語來 吹牛的不實政見、或者是用忙碌的例行公事來延緩面對現實,大至環境生態小至日常生活瑣事,不願面對並不是不能面對,而是因為選擇艱難的路本來就違反人性, 而透過一些幻覺則可以讓現實合理地被選擇性接收。

這個展覽的目的並不在於為任何立場進行背書,也不會變成某種態度的宣誓,只是企圖在資訊 極度不平衡的狀態下,還原一些被扭曲或被刻意遮掩的狀態。對每一個存在的個體來說,面對自己的現實都是一件極度困難的事。然而,提供一種不同的聲音並不代 表任何的道德規勸,亦沒有過多的傳教性質,將接收訊息的權力還給觀眾,而最本質的選擇,則是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中,當我們能累積足夠勇氣來走出幻覺,或許 改變就會發生。




鄭安齊 CHENG AN-CHI

關於一座島嶼的死亡(三)91*72.5cm 粗胚畫布、水墨、宣紙裱貼 2007

傳統水墨當中利用常線條和皴法來做為山水意象的表現,筆觸所表現的是一種「意 象」中的風景,而非企圖擬真的畫面。在想像中的山水裡面浮出的是現代都會的現實環境,雲霧飄渺在高樓大廈的人造山間,清流搖曳過高速道路的人造河流,生禽 野獸般的人類生存在其中。透過藝術家的類比,作品展現的並不是人的造物力,反而是人對自然所缺乏的想像力,在建設和開發的荒謬保證之下,環境一點一點的邁 向毀滅。

鄭安齊,出生於1985年,喜歡棒球,將來想開書店。


林欣琦 LIN HSIN-CHI

血肉模糊的觀光勝地 18.6x12x17.7cm 畫布、壓克力、塑膠模型、玻璃缸 2010

藝 術家在平面的畫布上用顏料擠出凹凸不平的起伏,土地和道路的景色嫣然而生,在這被設計好的景色當中存有的觀光客,散佈在被框限好的範圍之內。為了一種對於 無煙囪工業的想像,現代觀光多半經過地方政府縝密的設計和精心的安排,觀光客之於觀光勝地是被動的,而觀光生態和在地現實則是脫節的。在沒有選擇的觀光計 畫之下,所有的行動者都變成大富翁遊戲中的棋子,這種半無意識的狀態,在藝術家的呈現之下變成一種微弱又模糊的趣味。

林欣琦,出生於1987年,目前就讀於中央北路體育學院。


林書楷 LIN HSU-KAI

陽台城市系列 21x32cm 簽字筆畫紙 2010

陽 台城市系列啟發自一連串流離失所的都會傳說,在樓越建越高的同時,蓋樓的人卻被自己蓋的房子溢出,只能落腳於陽台上、甚至無立足之處。藝術家想要藉由作品 中漂浮的島嶼形容一種無根也沒有確切價值的狀態,這種狀態可以從權力分配的失衡一路延伸到主體性的喪失,漂浮是一種失常的狀態,但這種失常卻變成大部分人 的日常。利用可愛的圖樣,藝術家企圖表現中對於詭異的失常的諷刺。陽台城市系列畫作預計集結成冊出版,目前仍在增生中。

林書楷,1984年生,擁有強不可摧的粉絲團,卻遲遲無法打破單身魔咒。


顏妤庭 YEN YU-TING

吾田無產系列 17x23cm 2010

盆 栽,在既定的盆中藉由人為的修剪、纏繞來改變植物生長的狀態,以達到人意志中預期的「樣貌」。畫作中的盆栽從植物變成市井小民,面對巨大機制的決策和操 弄,顯得脆弱而無處可逃。來自外界的巨大壓力,其形成並不一定是基於惡意,但是不論表現方式是政府、多數決、或是資本主義等種種變身,壓迫是如此確切而且 令人無所遁行,而助長或是縱容其不斷增長的,最終仍然必須面對回歸到自身的代價,何時我們會看清這樣的循環則是藝術家的提問。

顏妤庭,1989年生,喜歡生魚片,特長是用睡著時用夢話與人溝通。

A review on 王建浩2009台北獎入圍作-2010

2009台北獎 王建浩

宜家總部(是什麼使今日的家庭變得如此的不同、如此有魅力?)




走近作品,白色大盒子的外牆貼滿了一張一張八開大小的問卷,不仔細看還以為是小學生的圖畫紙,紙上密密麻麻的原來不是塗鴉,是每一個來到美術館的人回答的問卷,除了基本的性別年齡資料,藝術家詢問了每一個觀眾很多喜好的問題,喜歡從事的活動、喜歡吃的東西、平常關心哪一類訊息、喜歡什麼顏色、如何形容一個顏色、喜歡什麼材質以及怎麼形容它、消費習慣、喜歡的品牌、認為房子裡不可缺少的東西、喜歡的佈置風格、如果成為有錢人會蓋什麼樣的房子等十多項問題,認真回答起來,一張白紙也難不被填得滿滿的了。好奇地讀了幾份問卷,一個居住的房子,一個家,是每個人記憶裡最直接也親密的空間,不只對應到身體使用的功能感,讓房屋產生了具體並且有質量的形狀,也是收納各式各樣情緒和種種生活經驗的事件的空間,每個人對於無可取代的避風港的想像,這個對於住家的想像,其實也可以讓我們看到填答者的性格特質,問卷並沒有開門見山的詢問觀眾想要什麼樣的房子,而是先觀察了觀眾的生活習慣,藉由喜好、習慣和興趣來推敲個人生活中會著重的部分,先對視覺上會有重要影響的事物做了第一層聚焦,之後再詢問消費的習慣,依據觀眾所提供的品牌和消費習性來媒合品牌風格,讓觀眾喜好的風格能夠藉由消費品各自的品牌定位做一種代言,最後才進入問題核心「想要什麼樣的房子?」,在這一連串的答題過程中已經對觀眾也做了一些引導,讓房子從記憶空間變成能夠藉由物件,甚至就是消費品所能再現的空間,也讓原先抽象的居住空間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慢慢變得具體,能夠讓藝術家理解並想像的狀態。

走進這個巨大的白色盒子第一眼看見的是問卷被一張張貼在內牆上,問卷的內容則被實踐在下方的小盒子裡,六個長寬高不過半公尺的立方整齊地嵌入牆面,裡面重塑了問卷裡所有的形容,忠實地符合了問卷主的喜好、習慣、對品牌的要求和對房屋的想像,小小的白色立方填滿了物品,但這並不只是袖珍博物館裡展出的小小模型屋,而是用平面廣告裡的商品堆疊出的紙房屋,原先是印在雜誌廣告中也好型錄中也好的商品,跨越品牌與商場被擺置在想像的房間裡,一個個風格迴異的房間正是每一個個體對於自己希冀的住家的想像,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每一個人不同的風格,但又似乎只能看到許多生產模式類似的消費品不同的排列組合,應該要能展現出不同想像的再現,似乎又能找到一些相似點,在問卷的文字閱讀裡產生的想像經過藝術家的翻譯與重現,出現的除了填答者個人的特質之外,其實也包含消費習慣下的均質,這份問卷在無預期之中呈現了一個統計上的鐘型分佈(常態分佈),一個命題在進行樣本數極大的調查或是普查時,常會產生一個大部分答案產生交集的範圍,這個範圍以中心的平均數為最高點往兩邊下降而呈現鐘型,對於家的想像可以有很多種,但是形式上不會脫離一些必要的家具擺設,由電視或茶几所指出的中心,沙發或座椅成為第一層的圓型,櫥櫃或音響成為第二層的圓,對於窗戶和壁紙(牆面)的要求又形成第三層的圓,如此大部分人所能想像出的居住環境正落在鐘型分佈的中心區域,偶而我們也會看見一些落於分佈中心區域外的Outlier,如除了一張床什麼都沒有的房間,類似這種在統計中時常不得不被剔除以避免誤差的部分,在作品中被保留下來,這個被藝術家呈現出來的部分,反而成為作品對於大眾消費社會裡常用來統計消費者行為的方法的一種反轉,因為保留了這些Outliers對於家的想像,讓作品能夠在利用消費行為做為呈現的參考時,還是能保有想要呈現每一個個體差異的意圖。

  走出展場之前忍不住對藝術家的意圖做了揣測,如果你開口說了你想要什麼樣的房屋,我就作出來給你,但是這個屋子即便你把自己縮小好幾倍還是不能住,如果我回報了你填問卷的努力,那就是把你的想像做成了模型,彷彿對當代社會所謂的合理分工做了一種諷刺,好的分工讓工人做彼此擅長的事以達到最高的生產效率,在這個作品中成為作品共同創作者的觀眾有所生產(填答問卷),成為作品操作者的藝術家也有所生產(製作模型),但是在這層分工中,我們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都是讓一個想像能夠更加具體,但是轉化的過程產生的能量並不足以實踐真正的房屋,強化的似乎只有慾望;如果藝術家企圖討論的是虛擬與真實之間的關係,我們不妨來為此做一個回應,問卷裡的答案是一種真實,對於希望的想像、對居住空間的慾望是真實的,這種真實不具型體,但是具有催化我們工作和生產的力量,這種力量鼓舞我們努力生產去追求更多的物品,企圖用物品的堆積來達到滿足感和成就感,因為填答者想要的可能不只是一個居住的空間,還有在居住想像下隱含的消費能力的呈現。另一方面依照問卷所製作出的模型,具有現實的形體,也是一種空間的再現,但是卻不具有達成慾望的力量,想像變得清晰可見也具有觸感,但是慾望並沒有因為達成而得到快感,反而因為想像的模型化而變得更強烈,藉由模型化的過程讓原先無形的力量變成有形,而身處於消費社會中沒有意識的一份子在慾望變得清晰之後得到一層解放,在「對物的追求」變成有形的過程中讓我們重新去思考對於家屋的需求來自什麼?究竟是物件的堆積或者還有別的部分?藉由將想像模型化讓觀看這些模型的過程成為對居住空間的重塑。

An Introduction of Tokyo Art Award Marunouchi

Tokyo Art Award Marunouchi

原刊載於Prattle創刊號-2010 Spring

文|Zoe Yeh

TTAM 網站請按此

今年即將邁入第四屆的東京藝術獎(Tokyo Art Award Marunouchi)是一個完全私募的獎項,發起人後藤繁雄教授目前任教於京都造型大學。除了身為教授的教學工作,後藤也定期在數本雜誌發表文章,並且在東京經營個人的替代空間,企圖利用引入地方藝術家進行展覽這樣的方式讓日本各地的年輕藝術家能有機會到首都圈進行展覽以及交流。東京藝術獎的進行方式並非向參賽者徵件,而是由後藤及知名策展人組成的初審團隊前往全日本約18所藝術大學或擁有美術相關科系的大學參觀當屆畢業生的畢業展,從畢業展的作品當中選出若干優秀或具有討論空間的作品,邀請這些學生參與這個比賽。初選的作品約有一百件,這一百件作品選出之後會由審查員團隊進行遴選,團隊當中包含知名美術館館長、藝術大學教授、藝術家以及策展人共八名(以2009年為例,審查團隊包含橫兵美術館的策展人天野太郎、東京Opera City Art Gallery策展人飯田志保子、京都造型大學教授後藤繁雄、東京藝術大學教授木橎和枝、明治大學准教授小山登美夫、多摩美術大學準教授佐藤直樹,三菱一號美術館館長高橋明也、藝術家村上隆以及知名策展人長谷川佑子),由審查團隊討論出約50名的參賽者將於複審進行公開展示,在公開展示的期間內再由審查員和觀眾進行投票,選出最後得獎者;獎項除了東京藝術大獎,也包含準大獎、審查員獎、觀眾獎等等共14名的得獎者。

我們可以在這裡看到私募獎項具有操作上的自由度,從這一開始選定的18所大學就已經有強烈的主辦單位本身的意志在裡面,除了在地方具有指標性的學校,考不上好學校的學生在此就已經先失去發聲空間,這是取消公開招募無法替補的一點。接著,第一回的評選裡雖然選出上百件作品,但是這上百件作品依賴的並非任何對於創作者創作狀態的觀察或是對於作品生產過程的認識,而只是一次性的畢業展展出,單次作品展成成為評審初選的依據。如果在這裡無法針對公開招募型獎項的評選方式(看作品檔案)進行一種反思,那作品成為一切的價值觀也無法因為私募展覽的靈活度而得到解放,並且,獎項在舉辦時認識藝術家的方式如果只有單一作品,其對於獎項的可信賴度本身將會產生很大的風險。雖然在第二次評選出五十位複賽參賽者的過程當中必須提供近年作品集以及創作自述給評審團隊參考,但是這樣的複選過程只能夠稱做對於初選的一種修正,並非真正具有競爭力或是具有指標性的評選,最後我們能夠看到公開展出的作品以及放在展示現場的作品集,其選樣可能已經經過層層的偏差導致無法適當地代表當屆所有的畢業生。這樣的操作風險很顯然落在一開始選取的樣本是否夠大,目前初選樣本的數量以及評選的過程可能讓作品產生出一種強烈的初選評審風格,而非能夠對該屆畢業生進行詮釋的採樣。

另一方面來看,這樣的主導性極強的作品讓獎項本身的目的讓甫畢業的年輕藝術家有機會到首都進行展出相對有效,我們可以鎖定兩點「甫畢業年輕藝術家」和「進入首都圈」來進行討論;主動前往每個學校進行畢業展參觀的動作已經隔離了其他發展有年的藝術家,成為對年輕學子的一種機會保障。學生創作者通常具有「發展中」的特色,創作風格或許不太穩定並且很容易在幾年內作品形式或內容皆有相當劇烈的改變,這些改變在創作歷程當中是相當重要而且珍貴的,然而年輕藝術家卻很容易因為某個時期的作品受到畫廊的青睞就停止對自己的創作進行更深的檢視或不願輕易改變創作風格,這無疑對於創作者是很大的限制和壓抑。藉由這樣非營利性質的比賽可以延遲學生進入商業作品市場的時間,同時也可能是發展創作走向很關鍵的時間。至於第二點也是東京藝術獎有別於其他獎項的重要意義,就是讓創作者和作品能夠從日本各地方推展到首都或是其他地區,藉由給予創作者機會離開平時的創作環境,和平時不同的交往社群(或創作社群)進行交流,給予創作者新的刺激,企圖藉由獎項打開地方和首都之間創作的對話。同時,作品展示過程也能夠讓能見度馬上有顯著的提升,通過更多藝術相關專業者給予建議和評論,對創作者後續的發展也是有正面助益的。成立尚短的東京藝術獎雖然還沒有足夠的得獎作品列來歸納出獎項青睞的創作媒材或是題材,但目前幾屆的入選作品意外地有不少平面繪畫作品,這是值得持續觀察的部分,在獎項的知名度漸漸打開的同時,獎項所具有的選件特性想必也會同時給創作者帶來影響。

提升一個國家內創作品質的方法有很多,最立竿見影的方式之一就是舉辦獎項,好的獎項除了給創作者本身的刺激,對藝術圈的參獎文化造成影響,也會間接成為藝術市場上的指標。在環環相扣的鏈結之下,整體創作環境則能因為良性的競爭而得到改善,起步以一個國家為主的獎項也不乏推向國際的可能。如果我們假設東京藝術獎企圖對日本的年輕藝術家尋找一種詮釋方法,在舉辦獎項的過程當中去影響日本當代藝術的未來,不論是想藉由這樣的詮釋在世界上尋找一種定位,或是想藉由這樣的影響去增加日本當代藝術未來在全球的能見度,這樣的意圖都是明顯而且可期待的。相對地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之中,給予年輕創作者的機會或是年輕創作者所能開創機會的環境具有哪些癥候?我們是否願已經意識它或是願意面對?才會是整體觀察最終的提問。


A review on Traversing the Fantasy- 2010


2010 親歷幻見
策展人:鄭慧華
展期:2010.9.5-9.30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


做為立方空間的首檔展覽,「親歷幻見」分成上、下兩個檔期,分別展出劉和讓、崔廣宇、Julien Previeux、吳長蓉、Allora&Calzadilla(上),Superflex、劉和讓(下)的作品,每個作品都有自己強烈的特色和明確的訴求,製作規模上不一定都非常龐大,但引人思考和影響力卻很足夠,就像玩疊疊樂的時候,抽出很多木條的未必是贏家,拿走關鍵位置的支撐,讓整個結構開始產生鬆動的瞬間,才是遊戲的精彩之處,這些作品各自呈現著這樣體制中樞紐的角色,在各自面對的壁壘中尋找誘發鬆動的磚塊。
第一檔展覽,劉和讓的作品《東部雞肉》是一個帶有諧擬又能討論立方空間周圍環境的作品,除了東部雞肉這個名稱與他早前討論肉類量販產業的生態汙染問題的作品《西部牛肉》有了一個呼應,藝術家在展場周邊的鬧區當中購買了許多雞肉製品,和來看展的觀眾一起分享,觀眾穿過這些店家來到展場,抵達展場之後又再次感受到外面的商家們,其實是很有身體感的。隨著立方空間接下來在這裡的發展,作品也還有持續成長的可能,是具有宣告性質的作品。
崔廣宇的《隱形城市,利物浦精神》是以英國的港口大城利物浦為主角的作品,面對鋼筋水泥的銅牆鐵壁,在習以為常的都市風景中,市民在沒有選擇的狀況下接受了許多違反人性的硬體設計而全然不知,市民在都市中成為被規訓者,這些深植於人心對於一個有秩序的美好生活的想像,反而成為麻痺對生活的想像的枷鎖,比起看似有理確不合邏輯的各種硬體設計,如使人繞遠路的人行道、造成障害者更多不便的無障礙空間等,藝術家用看似無厘頭的「城市使用說明書」企圖扭轉大家對空間使用的想像,不管是自製的斑馬線、極限運動者的練習坡道等好玩的提案,帶來的並不只是觀賞者的會心一笑,而是更直接衝擊無條件接受現況的市民們。同樣會令人莞爾的作品是Julien Previeux的《拒職信》,每一個求職者的希望無非是將自己安插進就業市場之中,但卻忽略了「人必須工作」來自於什麼樣的社會力,在什麼樣的前提人必須在社會結構中找一個能將自己安插進去的窟窿?在主動打造適合自己的工作反而成為一種謬誤的同時,拒絕徵人廣告中的要求反而成為一種積極的反動,存在如果成為需要靠生產才能證明的命題,將生產的形式留給外在框架來決定不就成為對存在的否定了嗎?因此,在主動反制由社會結構設計好的工作這樣的行為下,我們看見主客位置的反轉,也重新體認「誰適合/不適合什麼工作」和「什麼工作適合/不適合誰」之間重要的差異。
  而另一個和工作/經濟結構相關的作品則是Superflex的《金融危機》,這個作品的表現方式則相當有力而直接,在影片當中我們彷彿被催眠師催眠,在催眠的過程中我們歷經美好的生活、健全的消費能力和有前瞻性的工作,但是好景不常,過沒多久我們就在經濟的崩壞下遭遇了失業、負債、貧窮進而落到不安又焦慮的場面,不同的是當催眠結束,隨著催眠師的彈指聲展間跟著亮起,我們醒過來面對的卻是各自的現實,因為我們無非受制於一個全體的經濟結構,如果說以自由意志來消費這件事是以買賣交易的形式出現在催眠影片中,那麼影片中的失業就以減薪、無薪假、貨幣貶值、物價上揚等各種型態出現在我們的現實生活裡,催眠其實是一個模擬現實的手法,其差異僅在於我們能否如同作品中的催眠師一樣,理解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是源自於什麼樣的價值觀和操作,而演變成現在的局面。透過作品直接反映出自身所受到經濟體制的作用力,吳長蓉的作品《豬五花》透過華麗的影片剪接、繽紛的畫面安排、和充滿時尚感的音樂,作品討論的並非食物如何在經過各種加工處理之後被忠實地被呈現,而是某個個體的生活樣貌劇烈改變的故事。沒有過多的象徵也不操作複雜的概念,作品就赤裸裸地表現出藝術家在面對自己的現實(因為家境的改變而從大小姐生活變成養豬公主)時,自身的精神狀態:不太真實、有些混亂,不得不面對但又想在壓力前表現得輕盈,作品其實指向一種尚在變化中的適應過程。在這種轉變過程中企圖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式的作品則是劉和讓的《以物易物》,作者將自己的攝影專業作為一種交換的籌碼,和攤販小吃用攝影燈箱來交換食物,這樣的操作手法企圖對「等價」這件事做一種挑戰,因為貨幣的出現和流通讓物品或服務成為可以被量化估算的商品,但是在除去商業和市場的中介之後,我們看見的是食物本身、拍照本身,而非以商品的狀態在衡量他們。
在所有展出作品當中最需要觀眾事先了解作品預設、帶有歷史脈絡的作品《聲音回應》和《討論中》這兩段影片,藝術家Allora&Calzadilla針對的是一段殖民史如何在事過境遷之後,依然在殖民地留下痕跡,探討我們在當中所學到的一課。藝術家將小喇叭裝在機車排氣孔繞行殖民地一周,伴隨小喇叭響亮的鳴聲,呼應了殖民時代這塊土地上彈藥不斷的爆炸聲。或是在殖民島嶼的周邊,將會議桌翻轉過來並裝上馬達,透過會議桌的輕艇來重遊反抗運動者的墓地。這些象徵能產生力量都必須藉由立場的宣稱,以新的手法重現舊的事件時,比歷史事實更有力的想像的力量,在「想像出的邊界」裡,人們如何面對自身所處的文化歷史脈絡,是不同時空和地理環境共通的生命課題。
在整個展覽的觀賞過程中,「連動」和「騷擾」是經常可以感受到的狀態,我們受到體制的牽連,無法輕易從當中脫身而出,這個事實是不分創作者或觀眾都無從否認的,藝術家採取的手法並非對社會現象直接地抗議或批評或是製造任何衝擊事件以創造危機感,而是透過表現一種你我都熟悉的場景來呈現自己在當中受到波及的狀態,進而在這些騷動之中製造波瀾。比如說對於徵人廣告的回覆,藝術家的創作是依附在「就業」的邏輯下,利用主動去拒絕這些職業來做一種「創業」的執行,而這一來一往的撩撥,就從原先受到影響的狀態轉變成發動影響的源頭;同樣地,在現實生活之中利用催眠的手法來創造一種「非現實」,但在非現實的催眠之中又盡力地去模擬一個現實,藝術家依附在一個已知的價值觀當中,在觀眾的腦海裡塑造一個相差無幾的狀態,企圖去凸顯出這種價值觀的暴力與血腥,透過影片產生反抗的誘發,真正的催眠反而在影片結束之後才開始。藝術家所展現的態度並不是一種「就範」來完全接受自身面對的狀況,而是利用呈現受迫的窘境作為一種反抗的力量。做為個體,我們面對的體制總是讓人無力,無論體制以什麼模樣出現,受到波及的狀態總是不會改變,因此在大多的時刻裡一般人都是麻木的,然而這種麻痺僵化才正是一種危機的狀態,當日常的慣例被破壞時,其所帶來的崩毀通常是連續性的,危機狀態下的生活充滿張力,在面對現實時它成為一個緊繃且容易被破壞的平衡,在受到騷擾和誘發時就會產生崩壞,而成為誘導崩壞的擾動,才是這檔展覽中我們感受到最強的意志。

A review on 大風景地-Sucity 2010

視而不見的都市風景

原刊載於
帝門文教基金會-書寫工廠


   《大風景地》的第二檔展覽——光滑城市,選上的是台灣的第一大都市,台北。光滑這樣的形容詞原先是來自高度開發的大都會,其乾淨、明亮的印象而聯想到 的。但是在展覽中我們看見的卻是被光鮮亮麗的外表所遺忘的都會角落:夾於高樓大廈中的老舊建築物、用於尚未完成建築物的鷹架,象徵未完成的建物模型等等, 與其說是光滑,不如說在展覽空間裡藉由呈現光滑平面上的皺摺,這些皺褶讓我們重新看見自己視而不見的都會樣貌。




  整個展場可以大致分成兩個一大一小的相連展間,在大展間中架設的傾斜垂降布幕將空間分隔成兩大部分,由左向右傾斜垂降的布幕所製造的高低差,讓左半邊的展場呈現類似被包覆的狀態,白色布幕變成一層天花板,作品就被放置在布幕的下面,也像是布幕的內部;右半邊的展場則利用布幕的背面進行了影片的投影,可以感覺到布幕正反兩面不同的氛圍。在這樣的切割之下,這層布幕彷彿隔離了都市的外表和內在,由建築和道路構築而成的都市結構彷彿是外殼,它具有世界各大都會都能感受到的同質性:被高樓切割的天際線和穿梭其中的地鐵,以及霓虹燈交替閃爍的微光等。而布幕內的裝置則相對於這些硬體框架,對身於其中的市民生活做了描述,除了物件陳列、也利用影像作品企圖探討都會人口的生存樣式、思考模式以及價值觀。至於另一個較小的展間中陳列的作品則從另一個面向來接近「都會」這樣的主題,觀眾可以見到被透明塑膠箱裝起土壤和植物,連根莖和葉片都在掙扎著呼吸;也會發現小展間陳列了印有各式圖案的明信片,供大家任意選取明信片書寫並投進現場信箱,明信片將會被展示然後寄到觀眾指定的地方。作品調性的差異也在展間分隔中被清楚地區別,呈現出一種類似展中展的氛圍,然而,這個展中展的呈現方法之突兀讓人不禁好奇當中的策略究竟何在?



  大展間中的作品和創作論述中所提到光滑城市這樣的概念較為貼和,在光滑布幕所隔出的空間裡,投影在布幕背面的是熟悉的日常光景:搭乘捷運的經驗,耳熟能詳的是列車在出發關門時、行進時、到站時的聲音,但眼前見到的畫面卻是失焦的、看不清究竟身處何處的畫面,這並不是在行進中移動的風景,每一個畫面迅速地擦身而過;而是一種更接近在移動時,心不在焉的旅客在腦海中所映見的影像,在慣性的移動中對於移動本身的疏離,在熟悉的光景中對於光影本身模糊的處理;這是對於每一個旅人的經驗的敘述,在熙熙攘攘的過客中,對每一個通過的物件都沒有感覺,在作品中所呈現的這種無感覺,正是都會靈魂的寫照:空虛、匆忙,在點與點之間移動,但是每一段移動本身都沒有意義,比起對於都會的反感與逃避,身處其中卻沒有反應顯得更加冷漠。相反的,在布幕的另一面,老舊行李箱裡裝的是被城市遺忘的角落,每一個行李中都有都市中某些人物的故事,藉由物件的陳列,展示不為人知的台北。舉例來說,行李箱中放的是台北的潮州同鄉會的照片和物件,同鄉會的成員大都是舊稱外省人士但其實已經在台北度過大半輩子的老兵,他們在自己所身處的都市中創造一個異地,藉由自己的想像來呼喚一個不存在的記憶中的故鄉,而這樣的皺褶,在大都會台北當中其實屢見不鮮,但這些夾縫卻自動地被其他市民忽略,就好像展場中時而不時出現在角落中的建築物模型,似乎看見但是又沒有看見,都是日常風景,但卻被選擇性感知,忽略其實是觀眾自然會去做的事;這種放大平時被忽視的角落的操作方式,對冷漠而空虛的都會靈魂做出了一種呼喚,呼喚每個人自身敘事的本能,在外地移民比例極高的大都會中,市民都有可能帶著對某個故鄉地的想像來到這裡,行李箱中陳列的每一個物件都有可能是每個人生命經驗中的某種投射,相較於這些行李箱裡面的故事,更多的可能性其實是來自於觀眾自己的對物件的投射,每一種不同詮釋都在重新啟動因為都市生活而封閉已久的想像力,而這些能力本應該是每個人都有的,意義結構的能力,這也是讓人可以從感官知覺的刺激,轉變到抽象語言的文化建構的能力,但是在被慣性所鈍化的生活中我們都已經忘記它許久。



  更進一步地,作品所討論的議題從都會生活樣貌更深入地去探討了大都會市民的思考模式,在一個介紹台北的觀光影片作品中,大玩了諧擬的遊戲,一見似乎是一段對於台北的介紹,但內容卻諷刺了都市中,有薪中產階級所幻想的生活方式是不在乎都市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甚至也拋棄歷史文化的:亞熱帶的台灣竟然最流行歐式的建築,不下雪的地方也要蓋起尖尖的屋頂和暖爐,而且這還被形容成所有市民最喜歡的居住模式。這段觀光影片呈現出都市人口的思考完全被生活風格所引導,所有的品味和價值觀建構,都來自一種對於生活風格的追求甚至是對於消費能力的證明,而非來自對於在地的環境認知和地主認同的關懷。巧妙的是,這樣的觀光影片,反而比官方單位所準備的觀光宣導短片或文宣,更接近實際都會人口的價值觀:比起無法改變的環境和地理特色,不如想辦法充實物質的滿足。在官方宣傳裡那些透過精心設計與編排所呈現出的台北,其實只是一種國家在建構自我認知時的幻覺,藉由去想像一個外國人的觀看,來做出一個「給外國人看的樣子」,與其說是外國人想看的樣子,其實更接近國家自身所希冀自己被看見的樣子,這樣的幻覺甚至連觀光客都可以輕易的看破,只有製作影片的政府樂在其中,而這個作品藉由這樣的擬倣除了對觀光影片進行了一種批判,其實也是對於一般市民價值觀的一種檢視,影片中有點詼諧但是卻很諷刺的那些現象,不僅只得到市民的會心一笑,並且能夠給人重新評估自己生活方式組成的機會。光滑城市,一個關於都會生活樣貌的描述,呈現的不只是外觀硬體的模樣,更是內在軟體的形塑,身為一個彷彿行屍走肉的都市靈魂,我們都怎麼感知自己的生活?在展覽當中我們有很多機會將自己抽離高樓大廈的都會叢林,進入都會文化的核心,採取另一種觀看的角度,去想像和思考平時視而不見的都會風景,或許是這樣的視野開啟,成就了大風景地。



  在整個展覽中略帶異質的就是小展間中,明信片寄出的互動作品,觀眾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明信片,寫上自己的想法並投入現場的信箱,藝術家會將這些明信片作展示之後寄給收件人,有人將明信片寄給自己,也有人將明信片寄到海外,觀眾的社群結構在這個作品中得以窺見:來看展的觀眾不一定都是都會中的在地居民,有一部分其實是來訪台北的旅人。這些明信片成為一種對於台北的都會定位,因為旅人數量的多寡取決於都市的易達性和都市所提供的「機會」多寡,不論這個機會將是觀光旅行上或是經濟就業甚至求學深造,如果不是一個大都會,很難在一個展覽中聚集到一定比例的過客旅人,這現象就更確立了光滑城市做為一個對於大都會的討論之充分條件。然而,不論這個作品呈現出台北有多少程度的都市化或國際化,展覽本身所造成的動員都是明確而可見的,以一個把展覽推往更遠的方式來說,「大風景地」顯然為自己將來的走向留下了伏筆;經歷《大風景地I》和《大風景地II》,下一次,「大風景地」會選上哪一個城市我們還不知道,但可以想見的是,對於當代都會的觀察和注視,將會是持續而不間斷的。

A review on Chim↑Pom, 2010 summer.


2010六本木Crossing:藝術是可能的嗎?ChimPom極致的不經意

原刊登於2010年十月號藝術家雜誌

圖片請參考以下連結:http://www.flickr.com/photos/fomalhaut/4464844688/in/set-72157623706773684/


成立於2005年的日本當代藝術團體ChimPom自成立以來一直以無厘頭、誇張的行為受到各方矚目,他們的作品以銳利而誇張的方式呈現出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樣貌,偶而也因為過度放肆的表現方式而飽受爭議。成員包含五男一女的ChimPom,其實只有一名成員真正畢業於藝術大學,其他成員有人念的是設計,有大學肄業也有高中畢業就終止升學的,在組成上本來就帶有一點異質性的他們,在價值觀上也不同於近年(2008~)受到大肆討論的、畢業就希望能夠進入公家機關或是績優企業求得一官半職安穩生活的「草食系」,反而比較接近在九零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瓦解、進入千禧年之後,比起汲汲營營的積極人生更重視及時行樂以及尋求夢想的「FREETER一族」,不急著追求安定也不追求遠大的夢想,靠著各式各樣的打工來維持生計,把每天的日常生活當做自己追求夢想最大的資產。創作並不成為生活的目的,生活本身才是生活的目的,白天打打零工或是在街頭觀察一般人的生活,回家之後就掛在網路上或是看看電視,每天和朋友一起出去喝酒趴踢、惡整搞笑、盡情享樂,將自己完完全全的浸在社會架構以及體制之中,讓自己完全成為社會力所操縱的行動者(Agent),再以行動者的身份來反映出當代社會的荒謬與不可思議,作為創作的方式。

這樣的操作明顯的呈現在作品上,2009年在山本現代舉行的展覽「當人真不錯」中,裝置作品彷彿一場正在舉行的派對場景,舉辦派對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充斥著展場,而且滿溢出容器和桌面蔓延到地面,除了瘋狂的歡愉之外也包含會後凌亂的模樣,毀壞的家具和嘔吐殘留的痕跡也不加隱藏地被搬到了展間,狂歡的情節凝結在無人的瞬間;而在這件作品的旁邊就放了另外一個行動作品<即身佛>,成員之一進行連續三十天的禁食靜坐,面對著雜亂的派對現場,他彷彿修行般靜靜地坐著冥想,不談話也不搭理來看展覽的觀眾,展覽結束時他的身線瘦到彷彿一座受苦受難的佛祖雕像。強烈衝突的並置製造出極大的視覺刺激,其實兩者都是非常容易想像的場景,任何人都可能因為特定原因做這樣的事,但是透過改變場景出現的場合,卻對人的行為產生了很大的反思:具有自由意志的人類,可以選擇做出思考和價值都非常極端的行為,並非因為我們的選擇,而是在自身所處的強大社會力之下,做出的行動。然而令人震驚的並不是作品的一目瞭然,反而是呈現出這種荒謬的ChimPom,他們在製作上的想法的單純,對他們來說,這樣的作品就像一個搞笑藝人的段子,彷彿在電視中常常看到藝人透過一些很白癡的動作,像是吃滾燙的關東煮或是泡乾冰做成的溫泉,來博取觀眾的歡樂。究竟,一場瘋狂享樂的派對,或是一個受苦受難的藝人,哪一個會比較搞笑呢?正因為這種無法嚴肅的態度讓這個團體不管做甚麼都能理直氣壯。換個場合,在今年春天東京六本木森美術館舉行的「六本木Crossing:藝術是可能的嗎?」展覽中展出的作品<ART is in the PARTY>,這次派對現場被安置在很大的櫥窗當中,櫥窗內呈現的同樣是一個正在享樂的情景,夾雜在蛋糕、義大利麵等雕塑中的還有一對正在親吻的人體模型。對藝術家來說,即便在全東京,六本木也是個引導流行而且非常新穎的商區,夾在整棟商業大樓當中,和百貨公司及辦公室中間的當代美術館,觀眾群的分佈自然和經營當代藝術的畫廊或是其他博物館有很大的差異,為了要讓更多週末來約會的情侶能夠看展感到開心,華麗的佈展很重要,但是有點噁心的嘔吐物就免了。正如同樓下的百貨商場,櫥窗內擺的自然是商品,但是賣的並不是物件,而是一次娛樂的經驗:不管是PARTY這個字裡面有ART所創造的諧音幽默,或是狂歡派對所引發的想像,重點在於,你被娛樂到了嗎?對於一種愉悅有趣的經驗的追求,成為他們對作品最簡單的闡述,而改變佈展的方式就是他們服務精神的展現,這種服務精神就是ChimPom所宣稱的專業,哪怕這個專業無法被歸類到任何領域,這種精神卻絕對是他們展現自己的方式。

在創作的態度上,深刻的涵意和啟發性的概念是被拒斥的;在實踐的方式上,過度的操作和美學形式的追求是被避免的。ChimPom塑造一種像名人一般的夢幻生活,經常和朋友們一起狂歡,動不動就舉行酒會,偶而出國創作作品或參加活動,可見的日子都如同觀眾所見一般的輕鬆無慮,直接從生活擷取想法的作品也當然看起來也很輕鬆搞笑,藉由這樣的經營來展現一種「貧窮的有名人」的樣貌,渾然天成的ChimPom連接受訪談時都要不經意的塑造出一種劇場般的情節(一邊吃東西做自己的事、講話講到一半突然開始打電話確認一些事情等),再嚴肅的現場都可以因為他們的一派自然而變成立即的舞台,即便這些效果僅僅出自於一種不經意而非刻意的安排,這種真實樣貌的不可思議就是ChimPom想要表達的藝術,沒有新穎或刺激的概念也沒有突破性的操作,卻正好因為和生活完全的合拍反而成為焦點,甚至藝術家本人們也很樂意被形容成偶像團體,欣然接受知名度成為一種認真經營生活的副產品。這提供了另一種對於當代藝術的想像,明星藝術家的光環不是靠觀眾或評論者的讚譽來奠基,也不是靠指標美術館的展示和藏家的資金來證明,而是靠一種簡單到不行的自我賦權,高尚而遙遠可以是一種當代藝術的選項,但並不是全部。作為強大社會力操縱下的行動者,我們在太多的時刻裡做著其實沒有選擇的選擇,而對於這樣的現實藝術家選擇的方式是全盤接受不抵抗,但是順著這樣的邏輯和遊戲規則去推展到一種極限,就能塑造出體制邏輯下的裂縫,這個裂縫形成的方式或許顯得非常荒謬或是極度詼諧,但卻不失為逃脫的一種方式。在我們所無法看透的,日常生活的桎梏中,成就一種當代的方式或許並不來自更多的刻意經營或是安排算計,而可能僅僅只是一個誠實簡單的決定而已。